因為工作的關係,筆者必須造訪香港,香港的高房價高物價,讓筆者緊繃的情緒,更上一層,如果這趟旅程沒有達成心裡所需目標,幾萬塊就等於打水漂,這趟旅程以色列的朋友會結伴而行,但因為香港的朋友很多,扣掉去談生意的時間,其實十天的行程變得異常的緊湊,出發當天是星期天,但因為加班,準備去香港公司簡報資料,下午八點的飛機,我到六點才整理行李到機場,抵達香港時已經晚上,去旅館登記入住後,跟朋友去附近的酒吧喝酒,酒吧環繞著大樓,霧異常的濃,讓香港的末日感,更加強烈。
當天時間太晚,酒吧根本沒有什麼人,但酒吧景色真的還不錯,當然價位也很高,一杯瓶酒、一支水煙要價236港幣(900台幣),不過想想台北好像也差不多是這個價格。
不知道是因為跟以色列的朋友認識太久,真的已經沒有什麼話可以聊,我們就跑去旁邊那桌搭訕,意外的居然被接受,第一天就可以跟香港人聊天,還不是筆者原本就認識的香港朋友,實在是令人驚訝,事實證明香港人沒有傳聞中的不友善。
隔天一早我們相約在重慶大厦見面,昨天晚上在旅館已經把要報告的資料準備好,在香港的第二天,我決定帶以色列朋友到處走走,香港來了好幾次,但從來沒有在香港當如此久,這次就參觀 下香港的博物館,第一站「香港歷史博物館」。
常設展覽於2016年8月1日起免費開放,還蠻意外的,省下一筆錢,晚上吃好一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興建及管理,共耗資3億9千萬港元興建,於1998年9月28日開放。
香港歷史博物館為香港居民及遊客介紹香港的歷史,展覽內容包括香港及南中國一帶的考古發現、珍貴文物及資料等;涵蓋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向參觀者呈現香港四億年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故事。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8,500平方米,常設展廳佔地7000平方米,並經常舉辦包括香港掌故等主題展覽。
(以下文字為維基百科整理資料,為香港歷史近況)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縮寫: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於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此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政治權力,僅有國防、外交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階級鬥爭、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共產黨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大都會。空氣污染、貧富懸殊、雙普選進展等則為該地主要的社會議題。
香港地名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漁民陳群帶領英軍到港島北的故事(參考阿群帶路圖)。英國於香港建立殖民地前,其實明朝末年已經有香港地方概念,當時的所指的香港是指鉄坑對面的小島,即現今黃竹坑對面的鴨脷洲,而不是指現今的香港仔。因鴨脷洲上擁有隋唐時代開始已為人信奉的洪聖爺廟(鴨脷洲洪聖廟),而香港仔只有清初才多人信奉的天后廟,鴨脷洲的開發歷史應比香港仔更早,而香港仔這名字本身已說明它是比香港一名更晚才出現,而且現今黃竹坑、香港仔和田灣一帶,在100年前還是海灣,平地稀少,人口應不多。
於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和附近地區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攻占百越,置南海郡,將香港正式納入秦國地圖。由公元前203年開始,香港由南越國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直仍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
公元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自唐朝,香港瀝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都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遷界為止。根據考證,明朝時期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稱為「大眼雞」)運至廣州,最後送往蘇杭銷售。「香港」這個名稱由來,其中一個說法源於香港盛產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名(運送香料的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香港由割據兩廣的南漢國管治。由於大步(現稱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宋滅南漢,北宋政府於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為躲避元朝軍隊,逃到香港,傳說他們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皇臺。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遷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弛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布新局面逐漸形成。
相傳有英國人曾於香港島赤柱登陸,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當英人行經香港村時從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香港」發音後,「Hong Kong」拼法成為全島名稱,沿用至今。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
1841年1月,琦善與查理·義律在清廷與英國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於1月20日由查理·義律發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和琦善之間「達成初步協議」[g],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由於清廷和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存在《穿鼻草約》。
直至1842年,英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打敗清軍,翌年派砵甸乍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清廷將香港島連同鄰近鴨脷洲正式永久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中再次戰敗,簽下《中英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英國。
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兩地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隔,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割讓和租借後得出的土地形成今天香港的全境。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同盟國向日本宣戰,香港就被捲入太平洋戰爭中。香港保衛戰開始,英軍與華藉英兵,抵港支援的加拿大軍隊和不列顛印度軍隊,和日軍發生多場激烈的戰事。12月25日,由於駐港的軍隊太少和戰略運用失當,令香港迅速被日本攻陷。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在駐港大英國協軍隊奮戰十多天不果後最終宣布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稱這一日為黑色聖誕節(Black Christmas)。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據時期開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非正式協議:北京無意拿取香港主權,亦不干預中華民國的公民和軍人在港活動,以此來換取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中和西方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轉運物資(包括取得難以取得的東西和出口貨物賺取外滙,外滙包括港幣)、徵集資金和收集情報的唯一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期間除了右派發動的雙十暴動外政治基本平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港陸邊境。後來六七暴動,左派親中共人士響應大陸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香港人形容土製炸彈的俚語),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期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炸彈和其它方法殺害,例如林彬被燒死。
後來透過戒嚴,駐港英軍軍隊攻陷左派總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聲明「長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針,不許左派人士再搞亂香港,事情逐漸平息,香港繼續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角力的場地。
經歷過1956年雙十暴動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動,即使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推行屬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楊慕琦計劃」時,容許其殖民地在戰後可擁有高自治權、自主權以及獨立,但在二戰後,英國因不能防衛香港被中國大陸進攻,英國當局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在暴動、間諜和顛覆局勢不穩定之下,「楊慕琦計畫」告吹。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高速增長達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費教育開始實行,香港公共房屋計劃進一步擴展,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問題,使香港政府要考慮香港前途問題。英國政府曾多次要求中國當局延續新界租約。1980年代初,英國提出分拆香港主權和治權,主權歸中國,英國仍保留管治權,均被中共拒絕。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香港管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並表示絕不讓步,他說可以讓香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時稱:「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
1983年,被指放棄香港的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中國對香港主權立場強硬,期間香港房地產、股票和港幣匯率持續急挫。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幣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幣對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幣對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稱:「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許多爭端用類似這樣的辦法解決,我認為是可取的。否則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
12月19日,中英雙方分別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代表,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國外交大臣傑佛瑞·豪等人見證下,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該《聯合聲明》規定,英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將永久割讓予英國的九龍與香港島和租約到期的新界一併交給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在上述協定中,北京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內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防務外於其它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
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人對主權移交和中國政府更加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令公民穩定。
1990年4月4日,中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由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正式頒布《香港基本法》。
1992年,曾經出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到香港接替衛奕信,成為最後一位香港總督。彭定康總督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立法局和市政局的選舉制度。彭定康推行的政改方案下所產生出的立法局如果能夠過渡
1997年後,會使1997年後中國政府難以全面操控香港政治。
1994年,北京政府以該政改方案「三違反」等為理由,宣布立法局全體議員不能夠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立法會,並且即時建立當時對於香港政府屬於非法的臨時立法會,臨時立法會當時在深圳開會,以避免香港政府取締和監視。
1996年,董建華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
1997年7月1日,在英女皇代表查爾斯王儲、首相布萊爾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等的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英國國旗和香港旗伴隨《天佑吾王》徐徐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起,現場並奏起《義勇軍進行曲》,標誌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從而也代表著英國正式結束其對香港長達156年的管治,香港主權移交也正式完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也於同日零時從深圳駛入香港境內,正式接替駐港英軍進駐香港履行防務職責。董建華正式就任香港首屆行政長官。
主權移交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隨即爆發。在時任財政司曾蔭權和時任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帶領下,通用港府儲備入市抵抗大鱷對香港金融市場的衝擊,成功挽救香港經濟。
離開博物館後,我們決定用走的,在中環附近拍香港的建築,晚上參加Meetup的聚會。
香港之旅完整連結: